Search

石店子69有機書店-這是我們第一個出版品
找回書店最原始的出發點,出版在地值得被記錄的故事...

  • Share this:

石店子69有機書店-這是我們第一個出版品
找回書店最原始的出發點,出版在地值得被記錄的故事
第一個出版品已經在進行中了-名字暫定為"在關西小鎮堅持夢想的一群人"
我們將收集10位在地的努力實踐自己夢想的一群人,目前已經採訪記錄三位,以每個月一篇的進度持續進行著。
預計於十月份會正式出版,以下這篇是關於羅屋書院的記述。
=============================================
記者 林霈楨 報導

穿過了南山大橋,豫章堂羅屋書院就座落在靜謐的關西上南片地區,背倚蒼翠群山,面對由鳳山溪灌溉,寬廣平坦的大片稻田。推開木門,映入眼簾的是由紅磚和石材砌成,一堂四橫格局的客家宅院。目前致力於保存與推廣羅屋書院的羅仕龍就出生在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內,身為羅家後代的他,卻是在離開此地三十多年後才決定回到關西,他希望從書院出發,發展故鄉的藝術與人文風情。

不捨老屋消失 毅然回鄉
回憶兒時印象中的羅屋書院,當時的羅仕龍對這座現今已被列為歷史建築的宅院並沒有特別感觸,只覺得是逢年過節時會前來探望爺爺奶奶的地方。但如今,他對書院的歷史、牆上的雕飾如數家珍,並努力要讓更多人了解這座充滿回憶的建築,以及自己的家鄉。

談起回鄉的契機,羅仕龍說一開始只因為一個最簡單的想法:讓這間房子永遠留下來,這個念頭在心中醞釀了六、七年,不過當時關西的藝文相關發展尚未起步,實現藍圖的理想還遙遙無期。然而慢慢地,關西鄉土文化協會進駐了羅屋書院,在地的牛欄河劇團也成立,羅仕龍察覺到一股改變的力量漸漸成形,在二○一四年的六月毅然決然辭掉原本穩定的工作,從台北搬回關西,踏上改變家鄉的艱辛道路。

起步不孤單 改變不心急
羅仕龍覺得自己相當幸運,因為踏出第一步時,正巧遇到文化局規劃關西文創街區的計畫,透過參與文化局的案子,再加上之前就和鄉土文化協會有些交集,讓他能很快地了解關西藝文和古蹟的發展情況,也因此結識了牛欄河文創計畫等等,和自己一樣致力於改變關西的同伴。

從文創街區的活動開始,羅仕龍和這群在地的夥伴們一步一步,對羅屋書院等歷史建築進行調查、整修,然後賦予老屋們新生命。他們規劃了關西的古蹟散步地圖,邀請旅人們到羅屋書院內住一晚,在東安橋上舉辦音樂會……不但讓老建築有了新面貌,也讓外地遊客與在地年輕人更了解關西的人文歷史。

不過羅仕龍認為關西還在起步階段,無論是活動舉辦,或是古蹟規劃上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他提到先前舉辦東安橋音樂會時,就遇到因雨必須臨時移至室內場地的情形,無法如同原先預期讓觀眾在古橋上聆聽音樂。在古蹟部分,北門口的羅氏祠堂還需要修繕,而列為古蹟的關西分駐所也因尚未找到分局員警工作的新地點,無法如其他古蹟一樣供民眾入內參觀。

雖然存在種種問題需要解決,而且手頭上還有各式各樣的計畫,「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了。」但羅仕龍認為關西的發展急不得,他以蓋房子來比喻這份任務,現在的階段好比打地基,必須一步一腳印,紮實地慢慢來,不求快只求穩,如此蓋出的樓房才能堅持長久,而非曇花一現。無論看見開花結果的那天還需五年、十年,他會持續努力下去。

遊歷關西 擁抱家鄉
目前羅仕龍和其他關心關西的夥伴們一起組成了「關西藝術小鎮發展協會」,藉以整合各方的力量讓家鄉更美好。即使還是個非正式組織,他們已經擬定了許多計畫,羅屋書院已經在三月二十一日正式開幕,讓遊客能一訪這座重要的客家宅院,羅仕龍也希望書院寬廣的「禾埕」能成為藝文表演的場域,讓安靜的古蹟擁有新活力。其他包括古蹟修復、文化村落等等行動也正規劃中,一系列的計畫期盼家鄉展現更有活力與人文底蘊的新風貌。

除了讓外地人認識關西,羅仕龍談到,其實關西有不少在地年輕人對自己的家鄉並不了解,因此他們期望能經由舉辦各種活動,讓年輕人認識家鄉的人文歷史、自然風情,尤其是客家文化和語言,進而使他們認同這塊土地,以身為關西人為榮。更進一步的,就是透過這些藝文活動創造工作機會,「讓年輕人能留在家鄉工作。」羅仕龍衷心期盼新一代關西人不必再離鄉背井,隻身到都市打拚。

想要創造工作機會,羅仕龍強調必須使這些古蹟建立起自己的營運模式,透過參訪、住宿、提供飲食、租借場地等等服務,累積修繕、經營的資金,讓古蹟用自己的特色走向自給自足,是他希望達成的最終目標。

為善最樂 回鄉生活不後悔
放棄了在台北的穩定工作一個人回到關西,羅仕龍坦言無論是物質上,或是生活習慣上都有很大的轉變,以及需要學習的部分,尤其和妻兒見面的時間縮短,是他回鄉後最大的掛念。不過遠離了水泥叢林裡繁忙的上班日子,生活變得更簡單,羅仕龍開心地說到,每天早晨沿著溪散步或騎單車,看看稻田和山巒,雖然物質上不如從前寬裕,心靈卻更加滿足。

「其實我也算自己出來創業。」羅仕龍形容他改變家鄉的這份工作,要做的事情比從前更複雜、更辛苦,收入卻是極不穩定,因此他相當感謝這群和他一起努力的夥伴們,包含各式各樣在地的文化協會和社區營造團體,大家一同摸索關西發展的道路,在挫折中學習前進。

羅仕龍指著羅屋書院門上寫著的「為善最樂,積德當先」說道:「年輕時對這幾個字沒什麼感覺,這幾年卻越來越有感觸。」不管是改變家鄉或保存古蹟,他認為只要符合這句話就值得一試,而他也持續秉持著「讓老房子永遠留下來」的初衷,從羅屋書院出發,保存更多美麗且充滿故事的關西建築。回顧自己毅然回鄉的決定,羅仕龍堅定地說:「至少沒有後悔。」


Tags:

About author
這是一家老屋改造的有機書店,"有機"代表一個種籽會持續發芽成長,在這裡我們不賣書,我們用交換書的方式來推動閱讀,深化在地閱讀文化
這是一家老屋改造的有機書店,"有機"代表一個種籽會持續發芽成長,在這裡我們不賣書,我們用交換書的方式來推動閱讀,深化在地閱讀文化
View all posts